问题描述: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最佳答案:
《文化苦旅》读后感
读了《文化苦旅》这一本书,这本书的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是,在那一处处古迹的的背后却隐藏着人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还记得新浪上这样评价过余秋雨: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 是的,他的这一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但也有人说他的作品是 "文化散文衰败的标本" .我想我认为是1和2我最赞同了吧,因为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的是那一处处古迹中的给我们的教诲,让我们铭记在心……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就拿道士塔的第二节来说吧,文章是这样写的: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家投来羡慕的眼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 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柔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象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是的,在这篇文章中写了作者对于那位道士做法的不满,在文章中,他喊了“住手!”有写道:“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是阿,为什么作者会这样?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位道士毁掉那一个个婀娜多姿的雕像,那是历史,历史!历史为什么会被一个道士的手中毁掉?就那样,一下子得毁掉了,不忍心,不忍心那般美丽的雕像不见了,在道士的手下,一下子变得灰飞烟灭,不给我们现在的世人观看的余地,一个道士,在金钱和权力的促使之下,变得如此的残忍,做得如此得发狂,我相信,不只我和余秋雨先生感到无比的惋惜,相信,在读《文化苦旅》的每一位读者也会感到深深的叹息和心痛吧……野趣,这就是为什么《文化苦旅》这本书的“苦”字意义的所在了吧!
《文化苦旅》让我领悟到了“苦”字的意义所在,更让我学会了惋惜,更学会了如何不让惋惜存在……
“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这,野趣也就是我想说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