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司马迁简介运用修辞手法最佳答案:
【考点解析】
2011年《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此考点命题的范围——“常见”,《考试说明》明确了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等9种修辞手法;考查规律——“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不直接考查名词术语(修辞的概念),而是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动态考查,即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理解和运用.
【备考指南】
纵观近年来高考命题,此考点有命题有以下特点:1、从题型来看,既有客观的选择题,也有主观的表述题,但以后者居多;2、从考查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准确判断修辞类型、正确理解修辞作用和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等;3、从命题方式来看,该考点一般不会直接地单独设题,而是经常与“语言运用(如仿句、变换句式、广告词、对联等)”、“诗歌鉴赏”、“散文(小说)阅读”、“作文”等结合在一起考查;4、从取材来看,主要选择那些描写、叙述或抒情方面的语段,说明性语段一般没有.5、从考查意向来看,注重能力,注重运用,注重主观表述,注重综合.
我们在备考时,首先要熟悉常见修辞格的特点,明辨易混辞格.虽说单独考查修辞格的可能性不大,但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及易混修辞格的区别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前提.其次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理解和明确效果比如有的使表达更鲜明生动形象,有的使表达更充实丰富.掌握修辞手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修辞手法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第三要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既考语言运用能力,也考思维能力.要回答得出,回答得正确,首先要想得出,想得正确.有些考生想不出恰当的比喻,不是因为不懂得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也不知表达怎样一个主题.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和想象能力.
【真题连接】
【真题】1、【2008辽宁卷】请从“知识”、“兴趣”中任选一个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在语意上形成对比.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勤奋地挤,总会有所收获;
时间,是掌缝中的沙,如果你不太在意,就会全都漏光.
【答案】知识是河沙里的金,只要你勤奋的淘漉,总会有收获;
知识是沙漏中的沙,如果你不予以补充,就会全漏光.
【解析】此题考查仿句.做这类题关键要在搞清显性要求的基础上弄清隐性要求.重点考查修辞手法运用是否恰当.例句两句都使用了比喻中的暗喻,且两句之间又是对比.做这题要做到内容贴切,比喻恰当,两句之间形成对比.
【真题】2、【2008广东卷】右边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
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方法.
【 答案】示例1: 您用三尺教鞭为我们指点人生道路的迷津,您在五尺讲台为我们展现大千世界的奥秘,您用七彩粉笔为我们描绘知识王国的地图.
示例2:我仰起头,凝视着您山花灿烂的笑靥;我踮起脚,聆听则您山泉叮咚的话语;我捧着书,思索您醍醐灌顶的讲解.
【解析】可从小孩的角度也可从妇女(或妈妈)的角度,只要围绕“情深”书写,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鲜明生动即可得满分.
【真题】3、【2009·江苏卷】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5分)
【答案】示例:生命脆弱短暂,生命坚韧沉毅,生命绵延永续.
自然是生命的家园,自然是无情的力量,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
逝去的是同胞的生命,传颂的是民族的精神,留下的是人类的警醒.
【解析】根据语境(参观地震博物馆后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和运用修辞手法(排比)的要求,写一段话.此题比较开放,没有死的标准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就可以.可以检验考生语言运用能力.
内容符合要求,运用排比手法.
【真题】4、【2009·湖南卷】5.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答案】A
【解析】本题颇有新意,仍在“语言能力运用”范畴内,对中学教学关注传统文化关注汉语平仄、词性等基本知识的把握有良好导向,似乎还可以看作是湖南命题组透漏出的“新高考”某一角度的信息.其实,如果有一点对联常识或者诗律常识,这道题并不难
【真题】5、【2009宁夏海南卷】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6分)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答案】略
【解析】例句是“……的……,是……的…………的,把……”的句式,修辞上采用了比喻、拟人和夸张.仿写追求“形似”这只是其表,追求“神似”才是其根本.考生仿写时要注意首先要在句式上、语气上、修辞上、风格上与例句保持一致.
【真题】6、【20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1) 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早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选了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当做人来写,使之具有人一样的情感.这是考查具体语境中修辞手法的判定.
【真题】7、【2008安徽卷】现代文阅读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救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划横线的句子.
【答案】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②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③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解析】考查的是对特定句子的赏析,而且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也就是语言运用技巧.如果读懂了题目中的要求,至少第一、二点能够回答出来.虽然是个开放性的题目,但第三个要点难度较大.
【知识梳理】
一、比喻
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比喻的种类:(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博喻.
5、比喻的作用:①具体、形象、生动.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②浅显易懂.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③表达感情.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二、比拟
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作用:(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辨析】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如: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比喻)圣马克堂热情地迎接着八方游客.(拟人)
三、借代
1、概念:指的是不直说出要说的某人或某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借代即用借体代本体.
2、种类: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懒将白发对青铜.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作用: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辨析】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如: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借代) 我就知道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借喻)
四、夸张
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作用:(1)形象漫画化,使特点更显著.(2)揭示事物本质,起强调作用.(3)态度鲜明,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五、对偶
1、概念: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叫对偶.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种类:(1)正对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2)反对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流水 对c.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3、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 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褒贬分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六、排比
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种类:(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3)单句排比.(4)复句排比.
3、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七、反复
1、概念: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2、种类:(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2)间隔反复:重复运用的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子.此外,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也可以交错使用.
3、作用:反复具有突出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的效果.恰当地运用反复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的作用.
八、设问
1、概念: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2、特点:无疑而问.
3、作用: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反诘)
1、概念: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跑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2、作用: 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辨析】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新题训练】
1.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策……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此句运用了多个比喻句,写出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句中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句中用具体而又可感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却不可触摸的抽象精神,给人以形象、深刻的感受.
2.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腾”地跳下坑,拿了洗脸盆,盛满清水,端放在院子中央.勾头一瞧,哟, !调皮鬼,还躲躲闪闪跟我捉迷藏呢.
A.月光果然映入水盆里了 B.水盆里果然映入月光
C.月光果然跳进水盆里了 D.水盆果然跳进了月光
3.“春风”、“小路”、“愉快”为核心,根据所限定的情境,扩展一段话(40字左右),要求运用比喻的手法.